2023年中国乙醇胺产业发展分析趋势思考

【2024年2月 嘉肯行业研究部】

—《2023年中国乙醇胺行业市场竞争分析报告》节选

— 观测中国新兴产业的成长裂变,为工业化进程创造价值 —

 

一、乙醇胺


乙醇胺,又称单乙醇胺,是一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和三乙醇胺(TEA)的总称。作为关键性精细有机化工原料,它主要用于生产表面活性剂、印染增白剂、日用化工品、个人卫生用品、农药草甘膦及医药中间体等。

目前,乙醇胺主流工艺是环氧乙烷氨解法,工业化生产是通过环氧乙烷与氨反应,合成并分离得到三种产品。该工艺突出特点是各公司根据市场需求调节氨与环氧乙烷的摩尔比和工艺条件,能在同一生产装置灵活得到不同配比的乙醇胺产品。

 

二、产业特点

乙醇胺产业特点是生产工艺流程成熟简单,近年来未出现新工艺技术突破。其核心原料环氧乙烷是大乙烯工业衍生物,是炼化一体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易燃易爆、易自聚的理化特性,不适宜长途运输。客观要求乙醇胺生产需就近环氧乙烷产地,以管道方式输送原材料保障安全供应。

全球大型化工企业,多投建炼化一体化装置扩张乙烯产能。但基于乙烯自身较难贸易的化学性质,工厂需要在下游产品中选择效益较好且易于贸易的产品进行生产,如乙二醇、乙醇胺等,它们成为工厂平衡乙烯的重要工具,也是造成乙醇胺出货量与利润相关性不高的原因。

 

三、产业发展

国内乙醇胺工业化始于60 年代末,受环氧乙烷供应所限,当时乙醇胺生产企业主要为石化体系下属企业。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生产乙醇胺均采用低温常压工艺,其反应过程中需大量循环水,分离技术只支持一乙醇胺连续蒸馏,二乙醇胺和三乙醇胺产品只能间歇蒸馏。这种间歇式生产技术无法支撑大规模生产,能耗大量花费在脱水工序,产品含量水偏高,色泽较深,以致面临进口产品冲击时,毫无竞争力。

90年代末期,抚顺北方化工和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先后引进瑞士苏尔寿公司的乙醇胺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投产单乙醇胺、二乙醇胺。才缩短与进口产品的质量差距,但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本世纪初,国内市场乙醇胺需求旺盛,2001年进口量3.6万吨,2002年进口量增长至5.23万吨,增长45.7%,进口依赖度近80%。这吸引众多资本进入,投建千吨级小型生产装置。如常州化工厂、天津有机化工厂、温州清明化工厂和佳木斯北佳化工厂等。企业数量20多家,但当时本土领先的乙醇胺企业依然是北方化工和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北方化工1万吨乙醇胺生产装置才2000年投产。
2003年,商务部对多国进口乙醇胺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以保护脆弱的本土产业。当时全球乙醇胺产能超过120万吨,美国的陶氏化学、亨斯迈(Huntsman)、联合碳化物和英力士(Ineos)四家公司乙醇胺产能合计超过70万吨。

反倾销措施促使国外中小规模的乙醇胺企业改变策略,选择在国内投建生产装置,服务中国市场,2007-2010年间,嘉兴金燕化工、阿克苏诺贝尔乙烯胺(宁波)公司、扬州亚东石化和嘉兴乐天化学四家外资企业投建产能合计达27万吨,成为国内市场举足轻重的新势力。

这期间本土企业在艰难的技术探索,产能突破万吨级的企业有上海抚佳精细化工、吉林众鑫化工和湖北仙磷化工。老牌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力不从心,逐渐退出主导地位。

造成这种产业格局有多方的因素: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大石化产业的准入制度,民营企业缺乏技术积累和上游原料资源,而国有企业多年安逸,技术与产品停滞不前。在市场放开后,突遭进口产品冲击,旧力全灭,新力未生,输得不冤。

 

四、环氧乙烷供应约束

2012年之前,中国环氧乙烷主要供应商是中石油、中石化、兵器工业集团、三江精细化工公司。中石油环氧乙烷产能集中在东北地区,有辽阳石化、抚顺石化和吉林石化;中石化产能分布在燕山石化、上海石化和茂名石化;兵器工业集团环氧乙烷产能位于盘锦市,三江精细化工公司的产能在浙江省嘉兴市。

环氧乙烷市场供应大部分由中化工和中石油两家企业支配。这也决定了早期国内乙醇胺生产企业的经济性质和区域分布,多集中在东北抚顺和辽阳一带。如,抚顺北方化工是兵器工业集团旗下子公司,吉林化学工业公司隶属中石油。

嘉兴金燕化工和乐天化学(嘉兴)公司依托三江精细化工公司的环氧乙烷;湖北仙磷化工公司的乙醇胺项目是2008年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的配套项目;扬子石化和镇海石化环氧乙烷生产装置的投产,为外资企业产能本地化提供了可能。没有环氧乙烷产能扩张和市场化供应,国内乙醇胺产业就无法充分的市场竞争,本土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2004年,代表性企业是抚顺北方化工公司和吉林化学工业公司;2014年,代表性企业则是嘉兴金燕化工、湖北仙粼化工、上海抚佳精细化工(抚顺佳化化工的子公司)、亚东石化和乐天化学。乙醇胺产业重心向华东地区转移,东北地区的企业在关停退出。

 

五、炼化一体化时代

2005年,“非公经济36条”明确允许非公资本(外资和民营)进入石油和炼化行业领域。之后,多家跨国石油化工公司与国内企业合资建设世界级规模的乙烯项目,如上海赛科、扬子石化-巴斯夫、中海壳牌石化、中韩(武汉)石油化工等。

2006年,我国乙烯工业产能和产量分别为 989万吨和923万吨,2017年,产能和产量达到了2381万吨和2309万吨,增长了140.7%和150.2%,环氧乙烷产业作为大乙烯工程的衍生物,产能水涨船高,国内实现了环氧乙烷产能扩张和市场化充足供应。

2018年,新《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颁布,支持民营和外资企业独资或控股投资石化产业。新的大玩家入局乙醇胺行业,连云港石化、斯尔邦石化和中科炼化,均为炼化一体化装置,乙醇胺装置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工艺技术的进步,产能规模达到5万吨级,接近世界领先水平。陶氏化学四套装置乙醇胺产能43.6万吨。

 

结尾

这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2021-2025年间,国内新建和在建大乙烯项目有18套,新增产能达2500万吨,2025年,国内乙烯总产能将突破7000万吨。虽然并不是每套大乙烯项目投建乙醇胺装置,但这些大乙烯工程均为潜在的行业进入者——充足的环氧乙烷原料供应,平衡乙烯的工具

这是一股强大的潜在力量,目前国内有18 家左右的乙醇胺企业。老企业装置产能小,产能在3万吨以下,外资企业产能5万吨上下,新建的一体化装置多规划10万吨产能。多年发展,国内乙醇胺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依然明显偏低,先发企业的竞争力优势并不显著。2004年以来,国内乙醇胺产业更多依靠反倾销措施抵御进口产品的冲击。

2022年国内乙醇胺产量达54.4万吨,同比 +10.3%。2019-2022年,年均增速为10.6%,同期,需求量年均增速为4.3%,本土市场需求增速的放缓且远低于产量增速,随着大资本新产能的持续释放,行业竞争格局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

-完-

 

 

[——报告转载请注明出处:嘉肯咨询研究部 www.charcoln.com]

更多行业研究报告,请联系我们:www.charcoln.com
上海嘉肯市场咨询有限公司
行业研究部 刘小姐 136 3665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