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 嘉肯行业研究部】
1 第三代高倍甜味剂,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 (Aspartame),作为第三代高倍人工甜味剂,发现于1965年,其甜度为蔗糖的200倍,热量仅为蔗糖的1/200,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作为蔗糖的替代品。创始企业美国纽特公司(NutraSweet) 1985年被大名鼎鼎的孟山都公司收购,阿斯巴甜被广泛宣传推广,应用于食品饮料行业,产品风靡欧美市场。纽特公司年销售额高峰时刻曾达100亿美元。
但在整个90年代,阿斯巴甜饱受负面新闻困扰,有报道说使用该甜味剂会导致疾病和中毒反应。尽管有科学证明这些宣称并非定论,而监管机构也确定了其对一般人群的安全性,但持久的负面舆论影响已深,阿斯巴甜日渐失去消费者的支持。
进入21世纪,全球阿斯巴甜的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同期,新一代高倍甜味剂产品三氯蔗糖、甜菊糖苷市场渗透率持续提高,阿斯巴甜从一个成长型产业变为成熟型的产业。
2 全球竞争格局
1992年纽特公司的阿斯巴甜产品专利到期,欧美市场出现新的生产企业,全球阿斯巴甜产业进入群雄逐鹿时代:日本味之素公司,获得纽特公司技术授权,成为全球第二大阿斯巴甜生产企业;荷兰甜味剂公司,日本TOSOH和荷兰DSM公司合资成立;韩国大象株式会社(Daesang),实力不俗的生物发酵企业。这四家企业的阿斯巴甜生产装置产能均为千吨级规模。另外,加拿大、墨西哥和德国也有小规模的生产装置投产。
中国企业工业化生产阿斯巴甜是在90年代中期,那时产品需求市场在欧美发达国家,本土企业从一开始就直面全球领先企业的市场竞争。几乎没有人看好国内企业,存在着太多的短板——(1)工艺技术差距;(2)生产装置产能偏小;(3)核心原料依赖进口;(4)缺乏本土市场培育;(5)竞品价格持续下降等。
二十多年的产业起伏变幻,先后参与阿斯巴甜的企业有二十多家,百舸争流,最终脱颖而出的有7家,他们多是位居江浙的原乡镇企业。如,江苏汉光甜味剂有限公司(原宜兴汉光)、常州光辉生物技术公司(常州亚邦)、南通市常海食品添加剂公司(原常州牛塘化工)、柯桥亚美生物化工公司等。
这些乡镇企业完成了对全球阿斯巴甜产业竞争格局的颠覆。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生产企业,近三年来,阿斯巴甜年均出口量达1.8万吨。
2000年孟山都公司将纽特公司出售给私人股权公司,海外的阿斯巴甜业务出售给日本味之素公司。2014年美国纽特公司再度资产重组,宣布关停近1万吨阿斯巴甜产能,只保留1个工厂用于生产纽甜,退出阿斯巴甜市场。
荷兰甜味剂公司和韩国大象株式会社也先后在2006年和2015年退出阿斯巴甜市场。
只有日本味之素公司(Ajinomoto) 还保留着日本和法国工厂。欧洲市场,Ajinomoto Sweeteners Europe公司无法抵抗中国企业的竞争冲击,依靠2015年的反倾销制裁措施支撑着法国工厂。
3 阿斯巴甜产业变化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产业领导者新旧更替从来都不是和风细雨,温情脉脉。
自中国企业参与阿斯巴甜产业全球竞争,随后的20多年,国内外市场阿斯巴甜产品价格一路走低,呈持续下降走势,直到2018年中才出现底部。据嘉肯咨询的历史研究报告数据,1998年阿斯巴甜平均价格为45美元/kg,2017年,平均价格为10.5美元/kg,降幅为77%。这期间一个个竞争力不足的企业退出市场。
中国阿斯巴甜产业有效产能,从1998年的不足0.3万吨,成长到2.45万吨。几近垄断全球阿斯巴甜的产量供应。
中国阿斯巴甜企业,仅仅是因为国内对企业环境污染的高容忍度,以及人力成本低廉而取得竞争优势吗?如果仅仅是这两要素,那么,当年的墨西哥企业背靠美国市场,为何无法在竞争中存活?印度为何至今都无法实现阿斯巴甜本土化生产?
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本土阿斯巴甜企业,由低端,到代工,终到主流。梳理国内企业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到:竞争优势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在上下游产业链中对新材料、新工艺的积极研发与应用。
4 新工艺对竞争力影响
工业产品,同类企业市场竞争的落足点是材料和工艺。
化学合成法是阿斯巴甜产业的主流工艺,L-苯丙氨酸和天冬氨酸是重要原料。其中L-苯丙氨酸单耗约为1:1.4。因此,阿斯巴甜生产企业的降本增效,不仅仅是工艺技术改进,另一个重要环节是优化产业链,寻找更低成本的原料供应。
对中国企业而言,追逐更低成本就是实现原料国产化。中国是在1998年实现L-苯丙氨酸工业化生产。之前用于阿斯巴甜生产的L-苯丙氨酸依赖进口,进口价20万元/吨,而另一种原料天门冬氨酸,因为实现了国产化,售价2万元/吨。随着国内L-苯丙氨酸产能扩张,2009年时,工业级L-苯丙氨酸售价已不足5万元/吨。
无法实现苯丙氨酸自主供给的阿斯巴甜企业被淘汰出局,国内苯丙氨酸产业化发展“攻关”并非由国企“主力军”完成。而是由下游阿斯巴甜生产企业驱动的。
1998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与江苏连云港企业合作,开展红酵母PAL酶法苯丙氨酸公斤级中试,最终该工艺在绍兴柯桥亚美生化公司建成国内第一条百吨级苯丙氨酸生产装置,开启了苯丙氨酸产业化之路。其后,该工艺成果又被江苏长滨化工公司应用。
绍兴亚美生化公司成为国内首家既生产苯丙氨酸,又联产阿斯巴甜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率先突围;而长滨化工公司生产的苯丙氨酸则直供常州牛塘化工公司(现南通市常海食品添加剂公司),助力公司实现产能扩张,成为业内领先企业。
但在21世纪初,日韩企业应用新工艺(糖质原料直接发酵法)生产苯丙氨酸,进口售价降低到7万元/吨左右;国内的酶法工艺失去竞争力。2005年该工艺停产。阿斯巴甜产业化竞争,日韩企业在新工艺开发上再一次获得优势。
这期间出现了中外企业“定制外包”产销模式,即6万元/吨价格进口的苯丙氨酸用于生产阿斯巴甜,全部产出以15万元/吨返销给合作企业。中国企业负责生产加工,外商企业负责全球市场的销售。
2008年,国内糖质原料直接发酵法新工艺也取得了突破。是由福建师范大学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苯丙氨酸研发团队,与福建沙县麦丹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完成。福建麦丹生物凭此工艺实现苯丙氨酸产能规模化扩张,2009年产能达到8000吨,一跃成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的苯丙氨酸供应商。并将国内市场苯丙氨酸售价打到4万多元/吨。
其对产业影响主要有三个:一是帮本土阿斯巴甜企业解决了原料供应束缚,加快了产业扩张步伐,领先企业生产装置产能提高至万吨级水平。另一个是中外企业“定制外包”模式破产。
三是,国外阿斯巴甜企业丧失了自由竞争的信心。不得不依靠反倾销制裁来寻求保护。
5 欧盟反倾销终裁
2015年5月,Ajinomoto Sweeteners Europe 向欧盟提出阿斯巴甜反倾销调查。
2016年7月,欧盟发布针对原产于中国的阿斯巴甜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公告。具体反倾销税率裁定如下:
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55.4%;
江苏汉光集团及其下属企业59.4%;
牛塘集团及其下属企业59.1%;
其他涉案合作公司58.8%;其他中国公司59.4%。
这种反倾销调查已经不是正常的商业竞争行为,而是国外政府对本土企业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以免本土企业破产引发的失业动荡。
该反倾销终裁措施,对中国阿斯巴甜产品出口欧洲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15年欧盟市场,德国、爱尔兰、英国是中国阿斯巴甜产品出口大国,出口量分别为1580吨、788吨和676吨。
2017年,中国产品几乎全部退出欧盟市场。国内中小企业深受重创,如绍兴柯桥亚美生物化工有限公司,2015年出口量1143吨,2017年出口量不足500吨。下降近57%。
2021年,中国阿斯巴甜总出口量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2.5%。前十大出口国,没有一家欧盟国家。最大的获益者是日本味之素欧洲公司,受损的是欧盟下游需求企业、普通消费者,以及中国生产企业。
2021年7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应欧盟唯一阿斯巴甜生产商HSWT France S.A.S.于2021年4月26日提交的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阿斯巴甜(Aspartame)启动第一次反倾销日落复审立案调查。本案倾销调查期为2020年7月1日~2021年6月30日,损害分析期为2018年1月1日~倾销调查期结束。
6 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多年的行业研究服务中,常与客户探讨在全球性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首先,中国市场具有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绝大多数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完备。企业能够获得价廉量足的原料供应。因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产能扩张只会导致价格紧缩,而不会出现通胀,所以在产业链成本控制上,中国企业有先天的优势。
以阿斯巴甜产业为例,其化学合成法工艺上游原料有近8种,其他7种原料本土供应充沛,国内企业只需要攻克L-苯丙氨酸国产化。
对国外企业而言,在上世纪末,墨西哥也有小规模的阿斯巴甜生产装置,但缺乏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就不仅是1种原料,可能是3种,或者8种。产业体量过小和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单家企业难以支撑与中国产业的全面竞争。
其次,中国企业具有极强的进取心,在产能规模扩张方面富有雄心,市场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竞争策略选择上,国内企业更偏向规模优势和市场份额优先策略。即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产品价格来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这种激进的发展模式由于背靠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而常常获得成功。而其他国家企业由于内需市场不足,出口市场中对反倾销制裁的担心,在投资决策中更为保守。
第三,中国企业经济类型的多样性。国有企业具有资本和资源优势,私营企业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技术创新优势,在全球行业的景气与收缩之间,中国优秀企业遭遇全行业亏损时,很少会破产退出,丢掉市场份额。更多可能是进行资本重组强强联合,每一次危机过后,中国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coln.com
—完—
报告下载:《2021年中国阿斯巴甜行业市场竞争分析报告》PDF
[——报告转载请注明出处:嘉肯咨询研究部 www.charcoln.com]
需要购买完整版的研究报告,更多行业研究报告,请联系我们:www.charcoln.com
上海嘉肯市场咨询有限公司
行业研究部 刘小姐 136 3665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