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钛白粉(二氧化钛)行业发展分析

【2021年12月 嘉肯行业研究部】

 

艰难逆袭

钛白粉(二氧化钛),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美白色素,作为基础化工产品,其产业化对资本和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中国钛白粉产业发展之路,既有艰辛曲折,又有高歌猛进,在整个制造业中却极具普遍性。

其艰辛曲折:也是建国后,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跟踪全球市场领先工艺,辛苦建立初级产业体系。但经营主体国有工厂在运营中脱离市场需求,产业体系缺乏迭代和进化能力。导致国内生产企业的工艺技术、产能规模和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

到90年代,国内市场扩大开放,直面全球竞争。国内企业面临着与外资企业的巨大劣势,1993年,美国杜邦公司钛白粉产能为80万吨,采用先进的氯化法生产工艺;而同期国内总产能不足9万吨,生产工艺均为硫酸法。国内企业不得不向国外引进技术或重启自主研发,开启追赶之路。

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一年,杜邦公司钛白粉产能达102.5万吨,而同期中国总产能为30万吨,过去8年虽然进步显著,但几乎没有人相信:在未来20年中,有国内企业能够在产量和工艺技术方面追赶上全球领先的钛白粉巨头。

因为在这个产业领域,美国和欧洲企业已经领先了近80年。前五大生产商均为欧美企业,合计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66%。

2020年,国内钛白粉产量为347万吨,龙头企业龙蟒佰利,钛白粉产能扩张至101万吨,业务收入16.8亿美元,在全球钛白粉五大巨头中,位居第三。

2016-2020年全球主要二氧化钛生产企业钛白粉业务收入(亿美元)(图略)

为什么会是中国企业?

中国钛白粉企业仅仅是因为本土钛矿资源禀赋,通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低价策略,获得竞争优势吗?显然不是,老牌钛白粉生产商康诺斯(Kronos)公司认为,全球钛白粉企业的市场竞争有四大关键要素:价格、产品质量、技术服务和高性能颜料等级的可用性。

2020年中国钛白粉出口量为121万吨,同比增长20%。依靠低价策略可以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中获得优势,但在中高端产品市场领域,质量和高等级的可用性更为关键。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还是钛白粉净进口国,进口品牌有美国杜邦、日本石原产业、SCM、Kerr MeGee和康诺斯公司。

 

1 差距

1916年,挪威的菲特烈斯特开始硫酸法工业化生产钛白粉。

1940年,硫酸法金红石型钛白粉问世,代表性的企业是Tioxide公司(现亨斯曼)。

1959年,美国DuPont公司(现科慕)成功开发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钛白粉生产企业。1993年,杜邦钛白粉产能为80万吨

我国开始生产硫酸法钛白粉是在1954年,1958年试制锐钛型钛白。

1962年开始研究金红石型钛白。80年代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初步实现工业化生产,90年代初,向东欧引进全流程金红石型钛白生产装置。

70年代,国家着手攻关氯化法工艺,国内建成首套氯化法生产装置是在1996年。

若在1998年复盘比较国内外钛白粉产业化进程,不得不承认,当时国内钛白粉产业要落后国际先进水平近40年。

有历史数据:1983年,国内钛白粉生产企业22家,总产量仅为2.49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单位企业产量不到1200吨。

这种发展差距并不能简单以国际技术和市场封锁为理由,通过与90年代的产业发展比较,更为清晰地看到90年代前国有工厂经营模式的扭曲——追求公平,而勿略或漠视个体人性的自私属性——违背了客观规律。

国有工厂的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虽然是铁饭碗,是企业的主人翁,但经营者的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并不一致,自私的人性让他们的绝大多数只顾私利,薅企业和集体的羊毛,对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演进毫不在意。最终将企业拖入困境。

我们在以前的行业研究中提到,行业发展需要具备市场、资本、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四大要素。国有工厂的经营模式,有经营管理者,但无企业家精神;有技术人才,但无动力技术创新。

 

2 转折

我国钛白粉行业发展转折是在90年代初,并不是加入WTO之后,更准确地说,发展应该是在92年南巡讲话后。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有生产企业扩大经营自主权,开始向国外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和生产装置,提高经济效益,如,1993年和1995年先后从东欧国家引进两套万吨级金红石型钛白生产装置,初步实现了产品升级。

另外,行业允许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进入,全国各地兴建钛白粉厂。

业内人士将二氧化钛称为是“生活质量”产品。因为它应用于油漆涂料、塑料、化妆品和造纸等,对它的需求普遍是由国家GDP驱动,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上升而普遍增加。

中国的经济的再次腾飞正是在92年之后。

到1997年,国内万吨级以上的生产企业有6家(锦州铁合金、404厂、重庆渝港、南京、镇江、上海钛白粉厂),钛白粉总产量为8.8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3%。同期,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特别是中高端产品,供不应求,1996年国内钛白粉进口量为8.28万吨。

2001年,国内产量扩张至29万吨,这是中国钛白粉产量增长最快的阶段,1997-2001年间,年均增速高达34.7%。加入WTO后的2001-2005年间,年均增速为23.5%。

(图略) 1962-2020年中国钛白粉行业年产量情况(万吨)

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钛白粉产业发展,更多是受益于市场成长和企业家精神要素的回归。当时国内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并不迫切。只不过是将扭曲的市场经营模式理顺,恢复正常,就激发了巨大的成长潜能。

但企业普遍资本不足,技术创新要素并不显眼,只初步解决了“量”的问题,这个阶段的产业发展也留下了很多话柄:

如,大部分厂家在工艺技术、生产装备、“三废”治理等方面简单粗糙。

另外,在生产规模上,国外钛白粉装置平均规模为6万吨,其中氯化法最大产能为30.5万吨。而我国企业平均规模为0.4万吨,最大的装置产能仅为3万吨。规模小导致能耗高。

在产品质量上,多数工厂品种少,档次低,主要生产锐钛型低档钛白,且产品质量不稳定。中高端的金红石型钛白以及化纤消光用的特种锐钛型高档专用钛白却几乎不能生产,完全依靠进口。1991-1996年,金红石型钛白进口量年均增速达40%。

多数专家学者忧心忡忡,中国加入WTO后,国内钛白粉企业这种竞争能力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犹如小舢板对抗航空母舰,或将溃不成军。

 

3 冲击

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身所具备的能量,对外部世界的冲击究竟有多强。中国加入全球市场竞争,不是墨西哥、不是阿根廷、也不是印度。没有哪个行业专家预测到中国钛白粉产业会突飞猛进,以及对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改变。

(1) 2000年,全球八大钛白粉生产商为:杜邦、美国美礼联、亨斯曼(Huntsman)、康诺斯(Kronos)、美国科美基(Kerr MeGee)、芬兰凯米拉、日本石原(ISK)和ROCKWOOD,这八大企业合计产能占比81%。

(2) 到2010年,8大生产商变成7家。科美基变成了特诺(Tronox);美礼联变成了科斯特(Cristal Global);芬兰凯米拉和ROCKWOOD重组为萨其宾(Sachtleben)公司。这七大企业合计产能占比62%。中国钛白粉产量为147.2万吨,入世10年,年均增速为19.8%。

(3) 2014年,亨斯曼兼并了萨其宾公司,7大生产商变成了6家。这六大企业合计产能占比52%。中国钛白粉产量为243.5万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国和出口国,过去4年,年均增速为13.4%。

(4) 2019年,杜邦更名为科慕(Chemours),特诺重组了科斯特,亨斯曼更名为泛能拓(Venator),6大生产商变成了5家,这五家企业合计产能占比47%。中国钛白粉产量为318万吨,过去5年,年均增速为5.5%。产能超过10万吨的生产企业有12家。

(5) 2021年,康诺斯公司在年报中写道:“在可预见的未来,欧洲或北美不太可能建造任何新的二氧化钛工厂。”

全球主要钛白粉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发展演变 (图略)

前10年,国内钛白粉企业竞争优势或许是依靠价格竞争,不顾及环境破坏抢占中低端市场。但2010年后,国内优秀的企业更多是通过技术进步,因地制宜,构建出独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来实现对领先企业的赶超。特别是国家实施供给侧改革,制定钛白粉行业准入标准,淘汰落后产能。

中国龙蟒佰利集团,是由河南佰利联化学公司和四川龙蟒钛业公司于2015年合并而成。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前身为焦作市化工总厂;四川龙蟒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

(图略) 2000-2020年中国龙蟒佰利集团钛白粉产品相关技术专利数量(件)

两家公司成立的时间都不长,其技术专利数据2008年是个显著的节点。

在2008年之前,合计只有3件。年均专利数量不足0.5件,几乎可忽略不计,反映企业几乎技术创新成果产出;但2008年之后,企业专利数显著增多,2008-2015年间,年均专利数为10件。2016-2019年,年均专利数达30件。

据业内人士介绍,2012年,由于中国企业硫酸法技术突破导致的产能过剩,全球钛白粉价格进入下行周期,迫使海外大量硫酸法产能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中国钛白粉产能增长,全球份额从2011年的33%增长至2016年的45%。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制造钛白粉的技术不断提高,成熟的硫酸法钛白粉生产技术被世界认可,已经可以替代一部分国外生产的氯化法钛白粉。相比之下中国的硫酸法钛白粉比国外的氯化法钛白粉价格大约要便宜近1万元,国外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的钛白粉量也逐渐增加。”

这个阶段,技术创新要素如此光耀夺目,这或许会改变大家长久以来的偏见:中国企业并不是不会技术创新。更多的原因是企业成长的时间太短,资本、人才和技术积累都不足,还无法快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对中国制造业而言,市场要素得天独厚,资本要素逐步完善,未来更需要的是理工科技术人才。以及能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企业家要素。

 

4 做强

中国在2013年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国,国内领先企业业务收入已升至全球第四位,但国内企业成长太快,参与全球竞争的时间较短,其品牌影响力并不强。

国内企业优秀的成长能力究竟是那些因素发挥核心作用,还需要更多的案例来提供线索。或许,不是欧美企业太强,而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太弱?或者,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主导的国家企业无法做到实事求是,难以有效组织工业化生产?

这些假设都需要未来去证伪,但当下的我们还是需要客观认识到:

与发展将近百年的国际巨头相比,国内钛白粉企业,价格和产品质量的硬件短板容易弥补,但软性要素,如品牌营销、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高附加值的化工企业,不能仅仅依靠性价比取胜,还需要品牌的信赖度。

“除了价格和产品质量外,企业还在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我们的直销、市场营销和技术服务机构执行我们的销售和市场营销策略,并共同努力提供高质量的客户服务。我们通过销售团队、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组织、研发团队、客户服务团队、工厂运营人员、供应链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访问来发展客户关系。“

harcoln.com
—完—

报告下载:《2021年中国钛白粉行业市场竞争分析报告》PDF
[——报告转载请注明出处:嘉肯咨询研究部 www.charcoln.com]

需要购买完整版的研究报告,更多行业研究报告,请联系我们:www.charcoln.com
上海嘉肯市场咨询有限公司
行业研究部 刘小姐 136 3665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