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总结暨分析预测报告

【2012年12月 嘉肯行业研究部】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回顾

2012 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之年,经济增速的持续回调,年度GDP增速下滑至7.8%,2011-2012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10 年的市场化调整之路。季度GDP 增速持续平稳回落,季度增速在2012年第三季度达到阶段低点7.4%。在持续的经济转型中,季度GDP将维持低位运行。但在2013年,中国经济将会出现小幅回升,低位运行的态势,并会持续到2014年。

以2004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为分析起点,中国经济运行趋势至2008年第二季度正式进入下降通道,这反映出中国宏观经济依然没有在下跌趋势中走稳,两条趋势线的敞口在收窄,已经出现了反弹的迹象。从大的趋势来讲,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将处于温和反弹中,经济局面要略好于2012年。

有研究机构用全社会用电量指标来分析宏观经济的增速变化。比较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与GDP增速。我们看到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波动更为剧烈,第二产业用电量所占比重近75%,该指标更能体现宏观经济的增长动能与潜力。
2012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5.5%,要高于2008年的5.2%水平,而本年度GDP增速要低于2008年的水平,这种背离现象反映出GDP增速在逐步形成阶段性底部。

在新一轮深化经济改革的期望中,2013年GDP季度增速将会出现反弹。外部需求环境的恶化、领导层的更替增强了社会对深化改革的呼声。社会各个阶层都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进入了困难阶段。
在改革的方式上,政府期望实现经济结构及增长方式的平稳转变和升级,不愿放弃政府投资为主导的传统经济运营模式。而社会阶层更渴望政府打破国有企业的产业垄断。

在增长结构中,三驾马车转向二驾马车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率中,投资拉动贡献率为50.5%,而消费贡献率提高至55%。而有研究机构认为:2012年投资拉动贡献率应该依然位居首位,贡献率依然维持在54%左右。 净出口贡献率在2012年继续为负值,未来对GDP的贡献率极有可能持续维持在负值水平。

其中投资:受房地产调控影响,增速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6%,回落3.1个百分点。其增速处于近年来相对较低的水平。其主要受房地产调控和铁路动车事件的影响。但基建投资在逐步恢复,自2012年2月份以来,增速已恢复至25%的较高水平。房地产投资增速依然震荡下行,年底维持在15%上下运行。制造业投资下滑幅度相对较小,由前期的23-24%水平回落至20%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以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有着中国自身固有的特色。自1995 年的国债事件以来,政府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力并没有随私有经济的发展壮大而减弱,相反在每一轮产业危机中,政府和国有经济在不断加强对经济的控制,石油产业、钢铁产业、煤炭产业、房地产业以及乳制品行业。不断的上演着国进民退的发展格局。

这种现象固然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因,要求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也有新兴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但整个社会底层对资本主义和民营资本也缺乏认同和支持。中国社会真正开始走市场经济道路的时间并不长。长久以来意识形态宣传导致国民能接受市场经济模式,但无法接受市场经济的制度和规范,更难以接受民营资本占据产业主导地位。这种社会思想使得在未来十年内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消费:2012年消费增速远低于期望

2012年社会消费增速为14.3%,比上年度回落2.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该增速相当于21 世纪初期几年的水平,远低于社会期望。 国内市场消费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政策刺激效用递减;二是对房地产及汽车的限购政策减少了部分购买力;三是居民收入减少消费涨价预期。

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全年CP1上涨2.6%;与百姓相关的月度CPI-食品数据在逐步回落,由9%回落至3%左右。全年CPI-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2%。 而同期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
过去几年CPI的波动几乎完全由食品和能源价格波动所致,而核心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保持相对稳定。2012年食品通胀在回落,最后两个月季节性需求以及天气因素推高了食品价格。2013年食品价格可能将重新进入上行阶段。通胀预期重新抬头。

出口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2012年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长6.2%,较2011年同比增速回落了16.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4.3%。进出口增速近三年持续下降。另,自2010年以来出口增速再次超过进口增速。
根据经验,中国出口的高增长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一国出口金额占全球GDP的比重不超过3%)。出口全球份额上升空间有限,国内市场汇率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增速向全球出口平均增速靠近。

在内部环境上,国内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受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所享受到的“第一人口红利”将在未来十年内逐渐消失。人口结构变化会使中国的非农劳动力市场供需发生变化,供给增长可能低于需求增长。
中国在2004年开始出现民工荒,表明农村劳动力已经从过剩变为有限短缺。有研究机构认为:目前中国种田农民的平均年龄已高达57岁,2011年农村以农业劳动为主业的人口大约为1.6亿人。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4000-6000万人。
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聚集将逐步成为趋势。特别在中西部地区,如贵州、云南、甘肃和山西等地,很多省市的农业人均增加值非常低,存在劳动力继续外流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的东部和中部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在拐点出现之后依然继续扩大。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并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群体之间劳动报酬率的差距,以及公共福利的差距。导致国内二元化社会结构难以被打破。

 

2013年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2013 年,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经济结构转型的改革在逐步推进…

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求中国: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013年政府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年度宏观政策重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上一届政府在2010年提出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后,2011年又提出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反映出政府在房地产业退出主导地位后,急于挖掘新的产业投资引擎。 新一届政府的领导层提出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工业升级和城镇化双轮驱动。

新型城镇化究竟是什么?

政府对新型城镇化的解读为:坚持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进。其中小城镇是区域社会经济长期运动发展过程中“挤”出来的一个新的经济结构层次,强化小城镇功能,聚集小城镇经济能量,使其成为区域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稳步增长。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小城镇便显得尤为重要。

其发展目标是:减弱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压力和资源过度集中后的各种瓶颈压力;也减轻三线城市产业空心化的压力。激发中国经济长期活力与潜力。

从规划的角度来看,越是精巧和复杂的设计,其能够得到充分执行的可能性就越低。政府所期望的城镇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含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现代化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每一项改革的难度都比较大,涉及到各个层面的利益协调,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他不仅需要严格调控房地产市场,实施结构性减税,放松城镇户籍,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入,还需要改善目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鼓励民间投资。这些复杂的配套改革让庞大的多层次的官僚系统难以有效的执行。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而又反复的过程。而在当下,政府更急需变革的是:期望借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来保障社会平稳转型,通过深化结构性减税来促投资、促消费和调产业结构。

告www.charcoln.com
— 完 —

[——报告转载请注明出处:嘉肯咨询研究部 www.charcoln.com]


联系我们:上海嘉肯市场咨询有限公司 Tel:021-6100 9400 Fax:021-6100 9411